小程序中打开

3月2-3日于晓非《佛教的基本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21 17:05
- 名师简介
- 于晓非老师
- 著名佛教文化研究专家、著名印度宗教研究专家,无党派,信仰佛教
- 曾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科技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教研室;
- 现任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十大历史人文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讲人。
- 1982年在普陀山普济禅寺了空法师处受三皈依,法名根培。曾先后亲近过正果法师、巨赞法师和观空法师。受教于贾题韬居士、任杰居士和韩镜清先生。
- 1996年9月至1999年1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师从段晴教授和王邦维教授学习梵文;师从斯里兰卡比丘学习巴利文。就印度思想文化诸多重大问题请教于徐梵澄先生和金克木先生。
- 三十多年来(1986年以来),于晓非教授不停地奔走在全球各地,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无碍的辩才,树立正见、弘传佛陀正法,迄今为止已为二十多万企业家精英及青年学生亲自讲授佛教课程,影响教众超百万,<
- 在佛教界享有极高声誉,被誉为“全球最具魅力的弘法居士”。
- 【课程核心】
- 本课程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出离心。通过对“波罗蜜”的释义,阐述印度宗教基于六道三世轮回的生命观而特有的厌世出离的文化精神。第二,无我见。通过对“般若”的释义,阐述依据印度佛教论师龙树中观见地而建立的佛教正见:缘生与性空。第三,菩提心。通过对《金刚经》部分经文的解说,阐述大乘佛教资粮位修行的根本: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
- 【课程大纲】
- 一、什么是佛教?
- 1.世界三大古老文明传承
- 2.佛教入门知识
- 3.思考:为什么佛陀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
- 二、怎么讲佛教?
- 1.思考:佛教是传入中国了,但是佛法传进来了吗?(金克木之问)
- 2.差异化原则
- 3. 教下讲法,依经解义
- 三、六藏经怎么分类?
- 1.经
- 2.律
- 3.论
- 4.思考:什么是佛经?什么是佛律?什么是佛论?为什么说《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一个例外?
- 四、波罗蜜:过河,过什么河,怎么有河可过了呢?
- 1.“波罗蜜“是什么?
- 2.人类文明中三大类(四大种)生命观
- 3.思考:在这三大类四大种生命观中,我们自己相信哪一种?
- 4.印度人的厌世出离的文化精神
- 五、我们凡夫不能涅槃的原因是什么? 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过河?
- 1.过不了河的原因
- 2.怎么过河?
- 六、般若:无明打得破吗?怎么打破无明?
- 1. “般若“是什么?
- 2. 佛陀三时判教
- 七、权便中观之缘生性空
- 1.二谛(胜义谛、世俗谛)
- 2.不常与不断
- 八、六波罗蜜
- 附:梵文(拉丁转写)佛教词汇表